“一碗水要端平”,這俗語包含著深邃的內(nèi)涵,寄托著人們對公平、公正的渴望和希冀。用人亦如端一碗水,端平與否,要看立場、方法和藝術(shù)。
首先,“端碗人”要站得正,行得端。一個跛子本身就偏,很難想象把碗端平。“端碗人”跛一條腿,斜一個眼,多一個心,就會做出些厚劉薄李、邀功擺好、透風(fēng)撒氣的事來。這不僅是個方法問題,更重要的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素質(zhì)、道德品質(zhì)。所以“端碗人”首先必須是個心術(shù)端正的人。
其次,看人看事必須要有高度。明太祖朱元璋在用人上善聽眾論,他認為“人主取人,權(quán)衡在己,當兼取于眾論,不可以一時之喜怒而為進退耳。”這是說,選人要走群眾路線,不能憑個人感情好惡主觀臆斷輕易給人下定義、畫圈圈、定升降。凡人都有七情六欲,能豁達大度、知人善任,不“以一個人一時之喜怒而為進退”,這就是高度。大千世界,蕓蕓眾生,靈活乖巧、溜須拍馬、專事逢迎者有之;埋頭苦干、訥于言辭、見官臉紅、不善“公關(guān)”者有亦有之。前者弱能缺德,干點顯性事,稍有小績,卻易入“視力范圍”;而后者德才兼?zhèn)?,政績赫然,卻目難所及。因此,用人者務(wù)必“五官端正”,方能看人看事有高度。否則,用人“這碗水”不僅端不平,還會端歪形象,端掉威望。
再次,遇事要把自己擺進去,設(shè)身處地去體味、理解不同精神狀態(tài)、不同年齡層次、不同職級者的心理。用人無小事,事事當慎。一件事情,在張三不算問題,在李四卻成了精神壓力,這是因為張、李之經(jīng)歷、所處外部環(huán)境各異。既如此,與其站在對面說一萬句,不如擺進去為其解決一下。
端平這碗難端之水,何其易,又何其難,甘苦當自知!